正確認識小蜜蜂與蜂產品
蜜蜂渾身是寶,不單蜂蜜,王漿、蜂膠、花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健康產品。蜂產品已在保健食品領域獨樹一幟,堪稱奇葩一朵。在蜂產品消費熱中,各類蜂產品魚目混雜,甚至一些不實宣傳或文章更是推波助瀾誤導消費者、制造誤解。人們對此難免無所適從。
如果這些文章是基于一種學術上的探討,在沒有科學認定之前就隨便拋出來,對世界上最大的養蜂大國——中國,和中國的2000多家蜂企來說,這是不公平的;如果這些文章是基于一種商業目的或者是同行的攪局,那這些學者的良知何在?
如何正確認識蜜蜂?如何正確認識蜂產品?或許,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具有不可辯駁的權威——正是基于嚴謹和審慎的態度,本報記者約請了中國著名蜂產品專家、中國蜂產品協會王漿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明虎先生,特別撰寫了《正確認識小蜜蜂與蜂產品》一文,以正視聽。還對目前消費者普遍關心的蜂蜜質量熱點問題進行了摘要、專訪,以示提醒。
看到名為“蜂蜜只是外傷良藥與調味品”一文,感觸頗多。作為外科學碩士、衛生管理博士,關注小蜜蜂和蜂產品,讓人耳目一新。本人從事蜂產品研究開發30余年,在感謝的同時,亦對該文的某些觀點,持有不同看法,與之商榷。
花粉對人體健康有益
被譽為健美的源泉
文章中稱:“花粉是蜜蜂的食品,當然其中含有它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人不是蜜蜂,因此,花粉對人除了提高一點極為易得的熱量外,沒有什么健康上的貢獻。”
兩千多年前,我國漢代《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了香蒲花粉,又名蒲黃,將其列為上品,具有“味甘平,消瘀,止血,聰耳明目……”。唐代大詩人李商隱仕途坎坷,郁郁寡歡,得了黃腫、陽痿等癥,百醫無效,經食用玉米花粉后病愈。有感而發在《古今秘苑》中寫下了贊美花粉的詩句:“櫟林蜀黍滿山崗,穗條迎風散異香,借問健身何物好,天山搖落玉花黃。”玉花黃即是玉米花粉。女皇武則天是花粉的嗜好者,她常令人“四方采集百花花粉,加米兌醋,密封半秋,晾干與炒米共研,壓制成糕,名曰花粉糕”。專供自己享受,有時也賜予群臣共享。古希臘人把花粉譽為“神仙的飲料”。在猶太教的大法典、圣經、古蘭經等世界經典文獻中都曾多次寫到花粉及花蕊,稱贊它是健美的源泉。
近代,前蘇聯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齊欽為了探索人類長壽之謎,曾向200位百歲以上的老人發出調查信,結果在他收到的150封回信中發現了這樣一個驚人的現象,即這些百歲老人中的絕大多數都是每天有食用花粉習慣的養蜂者。該份調查報告在1945年發表公布時,在世界生物學界引起了一場罕見的轟動。慕尼黑奧運會長跑冠軍芬蘭運動員維倫的日常食品中就有花粉,他鄭重地說,花粉使他具備了獲得兩塊金牌的條件。已故美國前總統里根,天天服用花粉,堅持20多年,雖然連遭槍擊,還能連任兩屆總統,80多歲時仍然精力充沛,成為當時壽命最長的美國總統。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我國著名醫藥學家葉桔泉教授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指出“花粉是一種營養最全面的食療佳品,具有強體力增精神,迅速消除疲勞和美容、抗衰老等作用”。今年5月本人隨中國蜂產品協會蜂膠代表團考察訪問日本,日本蜂膠協議會角田會長在介紹日本蜂產品市場時,認為21世紀花粉將成為繼蜂王漿、蜂膠后又一熱銷的健康食品。
不僅如此,世界各地對花粉藥物的開發,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瑞典科學家用花粉提取物制成舍尼通片,對慢性前列腺炎療效顯著并在全世界推廣運用,舍尼通片也在我國南京建立生產基地,已成為南京美瑞制藥有限公司的拳頭產品。日本扶桑藥品工業株式會社與瑞典Abcernll公司合作制造了玉米等8種植物混合花粉浸膏片(Cernllton)用于治療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所致的排尿困難不暢的疾患有效。目前,我國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準的花粉藥品有23個、保健食品107個。這些產品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由國家指定的醫科大學或具有資質的科研院所進行毒理、藥理、功能性試驗以及人群和臨床試驗。符合規定要求,方可批準投產上市。
在美國如果有廠商宣傳花粉有抗菌作用或抗衰老作用是違法的。這是美國FDA對食品、藥品認知的思維方式和管理規則。但不能以此來否定世界多個國家對花粉研究和應用的成果,因而得出花粉對人體健康無益的錯誤結論。近期,美國FDA通過了《天然藥物法規指南》,該指南指出只要藥物確實有效,亦可通過FDA論證,逐步放寬了對天然藥物的限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美國對天然藥物及保健食品的開發應用會有較快發展。
至于文中寫道“花粉不富含蛋白”。實際上大量國內外資料報道花粉蛋白質含量高達20%以上,其中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是牛肉、雞蛋等動物性食品的4~5倍。對此,需檢索相關文獻資料或做一下簡單的蛋白含量測定再做結論。
蜂蜜是蜜蜂充分釀造
而成的天然甜物質[page_break]
文中稱:“蜂蜜的藥性據《本草綱目》講,可以清熱、解毒、補中、潤燥、止痛,實際上蜂蜜的物理化學性質可能正好相反”。但是在“可能正好相反”后面,沒有看到任何的試驗數據和研究報告,來證明他“可能正好相反”的論斷。
美國也是世界養蜂大國,但本國產的蜂蜜僅僅滿足國內消費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依賴從阿根廷、中國、墨西哥等國進口,而且,進口量連連增加,2008年進口量達10多萬噸,成為世界第一進口蜂蜜大國。如果按照蜂蜜只是外傷良藥與調味品的觀點,美國為何要進口這么多蜂蜜?
文中又稱:“蜂蜜是蜜蜂將胃內花蜜嘔吐出來脫水形成的。”可能作者不知道小蜜蜂的胃在哪兒?蜜蜂生理解剖圖清晰可見,蜜蜂(工蜂)消化系統包括從口到肛門是一條長的消化管,可分為前腸、中腸和后腸三部分;前腸由咽、食管、蜜囊和前胃組成,負責攝取貯存食物;中腸又稱胃,是蜜蜂消化食物和吸收養分的主要器官;后腸由大腸和小腸等構成,主要完成排泄的功能。蜜蜂采集花蜜和貯蜜的工作在前腸完成,位于前腸的蜜囊是暫存花蜜和水分的囊袋,囊壁為富有彈性的半透明膜。蜜囊與中腸(胃)之間隔有前胃唇瓣控制開合。當唇瓣緊閉時,花蜜不能進入中腸(胃),而貯存于蜜囊中,并能通過蜜囊的收縮把花蜜吐回口腔,釀造蜂蜜。當唇瓣開放時,花蜜才能從蜜囊進入中腸,而且,前胃瓣有止回閥的作用,能防止花蜜回流。由此可見,花蜜是貯存在蜜囊中而不在蜜蜂的胃里,把胃的位置搞錯了。
吐蜜吐漿、吐水降溫保濕是蜜蜂正常的生活本能,文中所說蜂蜜是蜜蜂“嘔吐”出來的,那就不是正常的蜜蜂行為了,而是病態,因為,嘔吐與吐不是一個含意。
“蠶吐絲、蜂釀蜜”是我國傳統的農桑技術。《蜂蜜》國家標準對蜂蜜的定義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與自身分泌物結合后,經充分釀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質。蜂蜜的釀造過程是化學反應和物理反應同時進行的,文中只說出了花蜜脫水的物理反應,卻遺漏了釀蜜過程使花蜜轉化為蜂蜜重要的化學變化。
蜂王漿是從蜜蜂王漿腺分泌出來的
文中描述“蜂王漿是蜜蜂消化花蜜后由咽下腺分泌的高級營養液,要說它是蜜蜂的口水也行”。
由于東方蜜蜂(包括中華蜜蜂)沒有生產蜂王漿的經濟價值,絕大多數蜂王漿來源于西方蜜蜂,因此,蜂王漿的名稱來源于西方,英文名為Royal Jelly,英文字面翻譯成中文Royal——女王的,Jelly——凍干一樣軟的半透明的食品,Royal Jelly 連起來字面翻譯應為女王的凍干食品。因為,在蜂群中它被用做雌性蜂王終身享用的食物,故名為蜂王漿、蜂皇漿。我不能理解為何把Royal Jelly 演繹成“口水”。可能作者認為蜂王漿是從蜜蜂口中吐出的,所以“要說它是口水也行”。這是混淆了小蜜蜂與人體的構造。蜜蜂是昆蟲,它沒有乳房,它的營養腺體全部集中在頭部。蜂王漿的定義是:“工蜂咽下腺和上顎腺分泌的,主要用于飼喂蜂王和蜂幼蟲的乳白色、淡黃色或淺橙色漿狀物質”。蜂王漿是從王漿腺分泌出來的,口水是從唾腺分泌出來的,兩者的來源不同、成分不同、作用不同,豈能混為一談。
2004年國家科技部和國家標管委將修訂蜂產品國家標準的任務下達給南京老山藥業,本人有幸成為《蜂王漿》國家標準的主要起草人之一。看到原文中所列出的蜂王漿各項成分的比例范圍,沒有一項符合國家標準和世界各國的進出口標準。
人類認識蜂膠
已有數千年歷史
文中稱:“蜂膠是蜜蜂進化過程中產生的一項新技能。”蜂膠(ProPolis)是西方蜜蜂采集植物樹脂,并混入蜂蠟和其它分泌物經咀嚼加工而成的一種黏稠物質,有令人愉快的芳香氣味。根據蜜蜂遺傳學劃分,現在人工飼養的用于進行蜂蜜、蜂王漿、蜂膠等蜂產品生產的蜜蜂品種,在分類學上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細腰亞目、蜜蜂總科、蜜蜂科、蜜蜂亞科、蜜蜂屬。它們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1500萬年。也就是早在1000多萬年前,蜜蜂就會采集蜂膠。因此,不能稱之為“新技能”,而是西方蜜蜂的本能。
人類認識蜂膠也有數千年歷史,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經認識了蜂膠,并將蜂膠用作木乃伊的防腐材料。蜂膠最早記載于2300年前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志》第9卷第14章,其中記載了蜂膠的來源,并指出,這種具有刺激性氣味的“黑蠟”可用于治療皮膚病、刀傷和化膿癥。
文章的結尾是:“由于國內研究可信度低,尚待進一步證實。大部分的結論是基于細胞或者動物試驗來的,蜂膠是否在人體產生同樣效果是可疑的……”。
雖然,我國蜂膠還有大量研究工作要做,但不能用“可信度低”、“效果可疑”來懷疑我們已經取得的進步。2008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通過表決,決定由中國南京老山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牽頭,組成有中國、法國、日本、美國、泰國和印度等國的專家小組,制定《蜂王漿》國際標準,充分證明國際標準化組織對中國的信任,也顯示出中國蜂業的國際地位。
如果把文章中的關鍵詞:無益健康、嘔吐、口水、新技能、可信度低、效果可疑等串連起來,不難看出文中對蜂產品頗有偏見。我們應該歡迎不同觀點對蜂產品評頭論足,只要尊重科學、尊重歷史,并請廣大消費者作證,真理只會越辯越明。[page_break]
新聞鏈接
買蜂蜜不能一味圖便宜,小心有假
蜂蜜造假形勢嚴峻
7月9日,據央視財經報道:中國蜂產品協會提供的市場監測結果顯示,受極端、異常氣候影響,今年全國蜂蜜嚴重減產。油菜、洋槐、棗花蜂蜜減產達六成以上。蜂蜜的嚴重減產,造成全國蜂蜜收購價格一路飆升。目前,油菜蜂蜜收購價格最高比去年上漲了80%。
7月14日,《武漢晚報》報道:有人用甜味劑加水,冒充蜂蜜。武漢市工商局抽查了流通環節的蜂蜜商品,共抽檢52個批次,查出13個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的主因是:有蜂農用糖喂蜜蜂,進而造成廠家產品蜂蜜含量不足;還有3個桂林廠家,用糖或甜味劑加水,勾兌成“糖水蜂蜜”;在蜂蜜中摻入了果葡糖漿、飴糖和蔗糖等非蜂蜜物質,也是導致蜂蜜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工商方面稱武漢某公司生產的野菊花蜜,經檢測不僅含有氯霉素違禁物,而且蔗糖含量超標1倍,碳-4植物糖含量超標6倍以上。據業內人士介紹,碳-4植物糖含量是一個反映蜂蜜真實性的基本指標,數值越大說明天然蜂蜜的成分越少。
7月16日《參考消息》所轉載的7月15日《香港經濟日報》報道,在歷數內地新出現的食品違規行為中,也提到“有蜂蜜根本不含天然蜂蜜成分!”……
對超低價蜂蜜尤須謹慎
蜂蜜作為天然美食,以其獨特的優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蜂蜜正如牛奶一般走進千家萬戶,開始成為大眾普及食品。也正因為如此,蜂蜜真實性和安全性問題變得尤為重要。今年蜂蜜原料大幅度減產,收購價格一路飆升,再加上蜂蜜原料本身的生產成本上揚,成品蜂蜜零售價格上調是趨勢。那些長期低于成本價銷售的蜂蜜,其真實性就值得懷疑。在原料蜂蜜價格一路看漲的大背景下,那些依然保持超低價,甚至是在原有基礎上再做特價的蜂蜜產品,其真實性、安全性就更值得商榷了。以上媒體正好證實了這一點。
在原料減產,成本大幅度上漲的情況下,要確保蜂蜜產品貨真價實。只有順應市場規律,調整蜂蜜零售價格,才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避免造假售假,保護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也同時才能避免蜂蜜生產經營企業的虧損,從而維持正常經營,繼續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真實安全的蜂蜜產品。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聽取了老山藥業生產質量負責人的看法。一位姓邱的女士告訴記者,蜂蜜造假的技術手段越來越高,作為普通消費者是很難判斷蜂蜜真假的。尤其是在當前蜂蜜減產、成本飆升的特殊時期,尤其要謹防被造假蜂蜜欺騙和傷害。老山藥業作為《蜂蜜》國家標準的牽頭擬定單位,有必要鄭重提醒廣大消費者,選購蜂蜜不能單純圖便宜。雖說物美價廉是每一位顧客的合理要求,但前提必須是“物美”,即產品的真實性、安全性。如果產品系造假,甚至是有害身心健康的,哪怕再便宜,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在選購蜂蜜產品的時候,一方面要看價格,但更重要的是要看質量。除掌握必要的蜂蜜鑒別常識外,要盡量選擇可靠的廠家、可靠的品牌。
最后,還特別強調:蜂蜜有真假,質量分等級,選購認品牌!
上一篇:“海東蜂王”的喜與憂
下一篇:今年買蜂蜜得留個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