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蜂王”的喜與憂
捧著“全國先進社會組織”的獎牌,馬少榮并沒有像許多獲獎社團那樣欣喜若狂,相反,他還有些悶悶不樂。盡管在全國受表彰的近600個社團中,他的社團是惟一一個養蜂業協會。
作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養蜂協會、海東蜂業協會的雙料會長,馬少榮這些年領過很多獎項獲得過許多榮譽,但他的“胃口”遠不在于此,蜂產品產、供、銷脫節,資源優勢沒有轉換為產品優勢,小、散、亂的經營模式,形不成合力,打不出拳頭產品……一切一切讓馬少榮對海東乃至全省蜂產品發展遠景憂心忡忡。
今年40多歲的馬少榮原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川口鎮南莊子村村民,自小跟著父親養蜂,與蜜蜂結下了不解之緣。上世紀70年代末,馬少榮開始走南創北,帶著蜜蜂把理想和憧憬撒向了五彩的大地。他結束了傳統養蜂人單槍匹馬、各自為戰的養蜂方式,把散亂的養蜂專業戶組織到一起,成立了“民和養蜂協會”,他被大伙兒選為會長。到了2006年,馬少榮又經過積極努力,在有關部門的幫助指導下成立了“海東蜂業協會”,他再次當選為會長。現在,他們的會員遍及海東6縣和大通、門源、貴德等縣以及甘肅省的一些地方,會員達300多戶。
兩個協會的成立,加強了養蜂戶之間的聯系,可以處理養蜂戶在生產過程中的諸如蜜蜂運輸、蜂業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有力地維護了養蜂人的切身利益,真正發揮了養蜂戶“娘家人”的作用。2007年,他還申請成立了“民和縣蜂業科技中心”,廣泛開展科技咨詢、業務培訓、新品種推廣、蜂療保健等業務,努力為廣大蜂農和群眾服務。
馬少榮在熱心蜂業協會工作的同時,積極擴大自己的養蜂事業和新蜂種研發工作。2007年,他為了擴大養蜂規模,創辦了青海惟一的一家蜂農合作社―――民和雪域蜂業合作社,加盟會員風險共擔、利益同享,開始了規模化養殖生產。目前,這個合作社的蜂農們一年生產的蜂蜜達100多噸、花粉20多噸。馬少榮自己的養蜂事業也逐漸壯大起來,他已經在民和、樂都、大通等縣建起了3個蜜蜂養殖場,所養的蜂群有500多箱,年生產蜂蜜、花粉、蜂王漿等蜂產品十幾噸。他的蜂產品也已經注冊了國家商標,他們生產的“蜂奇寶”系列產品已達35個品種。馬少榮還取得了蜜蜂育種許可證,并且繁育出了蜜蜂青海一號、青海二號新品種。同時,經過他多次提供數據、標本,與云南農業大學蜜蜂研究所專家共同挖掘、確定了早已消失的我省特有的蜜蜂蜂種―――青海東方蜜蜂。現在這一蜂種正在向國家有關結構申報新蜂種認定書。馬少榮是海東名副其實的蜂王。
但凡有全國性的各種養蜂大會、蜂業博覽會,就一定有他的身影。2007年8月他參加了在臺灣召開的 “海峽兩岸第六屆蜜蜂與蜂產品研討會”; 2007年底,他應邀參加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首屆全國優秀民營中醫蜂療結構表彰大會”,榮獲蜂療推廣貢獻獎,并被選為“中國中醫蜂療研發專業委員會”委員;2008年10月,他參加了在我國浙江省杭州市召開的第九屆亞洲養蜂大會。這次大會來自世界五大洲28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馬少榮作為青海惟一的一名代表參加了會議并在會上作了介紹發言。
打小就和蜜蜂打交道的馬少榮,視蜜蜂如生命,為蜂產品走向全國、走出國門奔波忙碌。但依照他的說法,總是且喜且憂,他說,現在海東地區沒有一家蜂產品加工企業,全省的幾家蜂產品企業也都是一些單一的加工企業,它們大都沒有養蜂基地。他每次參加省內外養蜂、蜂產品大會時,外商對他所帶去的原生態蜂產品常常贊不絕口,有時一些人還當場訂貨,可他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尤其對國外客商只好回絕,因為他們目前還沒有取得產品出口許可證。從這點上看,他希望海東乃至青海的養蜂業能夠盡快抱團突圍,建立起青海的大型養蜂基地,組建蜂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使蜂產品開發形成產、供、銷一體化加工體系,進一步挖掘潛力,創出地方名牌產品,盡可能地提高產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為促進我省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下一篇:正確認識小蜜蜂與蜂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