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業檢測困局有待破解 蜂產品行業規范化透明化
日前,一位從事30多年蜂產品生產的人士向記者透露,盡管假蜂膠、假蜂蜜原料產地遭曝光,但因其去向仍未完全公布,一些廠商仍在市場上公然銷售以這些假原料生產的蜂產品。據悉,遭曝光的假原料在全國蜂產品原料供應份額中占據相當大份額,其下游廠家絕不止一兩家在使用這些原料。如果不公布這些購買過假原料的下游廠商,消費者還將繼續被欺騙。
真貨銷售舉步維艱
“從蜂農手中把毛膠收來每公斤都要180元,一公斤毛膠只能提取35%-40%的純膠,加上酒精等輔料費、人工、電費、蒸汽費,每公斤純膠的生產成本最少要700多元。”中國養蜂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農學會蜂業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顧紀東說,用樹膠冒充的成本只要每公斤140元-180元。用不同原料制作出來的蜂膠軟膠囊,同樣品種規格,真產品每粒賣1.2元-1.5元,而用樹膠冒充的賣到每粒0.3元也能盈利。
價格大戰下來,真貨“吃不消”了。近幾年,顧紀東所熟悉的幾家自己擁有蜂場、從不外采原料的廠家“日子都不好過”,在上海這么大的市場上,蜂膠軟膠囊一個月只能賣5000瓶左右,而一些廣告做得天花亂墜的假貨品牌,銷售量在5倍以上。蜂蜜也一樣,今年由于開花季節雨水過多,導致“開花不留蜜”,大部分產區蜂蜜減產60%以上,因此蜂蜜原料已上漲到歷史最高價,而一些蜂蜜產品的價格卻不漲反降。上海一家蜂產品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放在超市貨架上賣30元-40元一瓶的蜂蜜,旁邊就是20元一瓶的,甚至還有10元一瓶的,同樣規格同樣品種,大家都有國家質量檢驗證書,消費者當然買便宜的。他為了銷售的苦惱曾經求助一家大經銷商,該經銷商明確表示他的產品沒有價格競爭力,不如用樹膠充一下,降低成本才能賣。因此,該企業的銷售額逐年下降,目前只能維持盈虧平衡。
“現在消費者因為無法辨別,索性不買不吃了。對正規廠商來說,又是一次沉重打擊。”顧紀東說。
檢測困局有待破解
“大家都有國家質量檢驗證書”,這是真假難辨的致命傷。為什么假蜂膠檢測不出來呢?據了解,蜂膠成分檢測一直是國際難題,目前從學術上能夠檢測基本成分,但在商業化上檢測技術還遠遠達不到要求,只能檢測其中幾項指標。目前國家檢測標準主要是一些菌落總數等衛生層面的指標,對蜂膠中營養成分的檢測僅限于總黃酮。顧紀東說,蜂膠中除了總黃酮,還有300多種微量元素,現在不僅是其他元素檢測沒有標準,連總黃酮到底是天然的還是人工添加的也不能檢測出來。因此,就有了槲皮素、蘆丁等植物黃酮明目張膽地成為蜂膠的“主要成分”。某些黑心商家,追求總黃酮的高含量,添加到每百克蜂膠超過12%,真正的天然蜂膠,總黃酮含量超過8%已是上品,超過10%乃“世所罕見”。
蜂蜜也是如此,業內人士透露,國家標準檢測的糠醛、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等指標,由于檢測技術的原因,反而被不法廠商拿來“對照”著造假,用陳米熬制出果糖替代。而無論是樹膠、植物黃酮還是陳米,目前雖然沒有發現對人體有害,但根本起不到蜂蜜和蜂膠應有的保健作用。不過,隨著科技進步,這一問題將得到解決。“利用液相指紋圖譜鑒別蜂膠真偽技術”等檢測方法在逐步完善,相信用不了多久,蜂產品檢測能還消費者一個明明白白。
期盼政府部門監管
鑒于目前無好的檢測方法,如何讓老百姓能少上當呢?一些企業建議:首先要把曝光的假原料去向進行公布,涉及購買過假原料的下游廠商要對產品實施“召回”;同時,蜂產品企業要公開原料采購、生產流程,政府部門加強對供貨記錄、生產記錄的監管和調查。上海滬郊蜂業聯合社理事長孫德官告訴記者,蜂膠制作要分幾道工序:毛膠粉碎、酒精浸泡、分流排鉛、真空低溫濃縮提純、制作膠囊等等,無論是什么工藝,應該把原料、輔料采購使用情況、設備、生產過程等情況一一詳細記錄在案,供有關部門查驗。生產企業自己有蜜源基地的,應公開蜂農們編制的養蜂日記,公布有關蜂場的氣候、濕度、蜜源、品種、產量等相關信息;公布采收時、運輸前、進庫前、加工過程中、成品入庫前等檢測信息,讓消費者能夠了解手中一瓶蜂蜜一盒蜂膠的來龍去脈,同時報有關部門備案,接受抽檢,政府部門應對抽檢結果進行公布,發現有以假亂真的廠商要列入黑名單取消其生產資格。
上一篇:慈生堂蜂蜜策劃全案紀實:假中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