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假蜜蜂”事件影響 我國遭遇“甜蜜困境”
|OK蜜蜂網
近期中國“假蜂蜜”事件頻傳,加上中國蜜蜂飼養量大幅度下降,養蜂隊伍老齡化嚴重,養蜂產業陷入困境。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養蜂國,蜂群數量和蜂產品產量多年來一直穩居世界首位。國際市場90%的蜂產品產自中國,中國蜂產品一半以上出口國外。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近期多地連續發生“假蜂蜜”事件。因所含蜂蜜成份少,北京“天衢源”“互潤”“醫峰堂”三個商標、六個批次的蜂蜜產品,被北京市工商局勒令全市停售;接下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工商行政管理局對流通環節摻假蜂蜜展開專項抽樣檢驗,合格率僅為47.7%;在五一勞動節前,山東煙臺一家沃爾瑪超市出現了“糖稀兌水”的假蜂蜜。
山東省泰安市興英蜂產品公司銷售部總經理張興透露,目前市場上五六成蜂蜜是假貨,主要摻假手段是在蜂蜜中加入糖稀。他指出:“蜂蜜的成本價最低也在每公斤30元(人民幣,下同,5.75新元)以上,將近一公斤蜂蜜只花了12元,從成本上來說是不可能的,很有可能摻雜使假了。”
中國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東營市蜜蜂研究所所長宋心仿說,摻雜使假等因素,已使中國養蜂業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他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國蜜蜂總量已達780多萬群,數十萬養蜂人活躍在全國各地,成為“甜蜜事業”的生力軍。然而,近年來中國蜜蜂飼養量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大幅度下降,目前已降到約680萬群。
中國養蜂人平均年齡已達57.6歲,養蜂隊伍老齡化嚴重,后繼乏人。業內人士說,蜂產品市場混亂、收入不穩定是許多蜂農退出的直接原因。轉行做蜂產品運營之前,張興養過15年蜜蜂。他說,在摻雜使假日益嚴重的情況下,許多辛勤勞作的正規蜂農不得不想辦法應對惡性競爭:或以摻假對抗假蜜,或如他自己,退出養蜂業。
摘自:聯合早報
上一篇:蜂產品行業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