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蜂用具--中蜂蜂箱
一、中蜂蜂箱
⒈中蜂蜂箱的歷史演變
與西方蜜蜂相似,野生狀態的中蜂穴居于樹洞、土穴、墻洞、巖洞,或在屋檐下、谷倉內,甚至在草叢中筑巢,繁衍生息,這種情況在我國的許多山區都能見到。
我國中蜂的飼養始于何時,在史料上尚未找到證據。但根據西北農學院周堯教授對甲骨文的研究結果可以推斷,在殷商時代(約在公元前1324~1066年)已有養蜂活動,而公元30年前(戰國~西漢之末)《山海經·中次六經》中記述有“平逢之山,有神人焉,……名曰驕蟲,是為螫蟲,實帷蜂蜜之廬”。這是我國最早的確指蜂蜜的文獻,亦是最早的養蜂記載。在活框蜂箱傳入我國之前,我國的養蜂者采用諸如木器、木桶、空心樹段、竹籠、草窩、箱式蜂箱、甚至鑿石作蜂窩飼養中蜂。 公元 3世紀,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中有“遠方諸山出蜜蠟處,其處人家有養蜂者。其法以木為器,或十斛五斛,開小孔容蜂出入,以蜜蠟涂器內外令遍,安檐前或庭下,春月此蜂將作巢生育”的記載,其中“木器”即為當時的蜂窩,而“小孔”即為巢門。
公元 420~479 年,南朝鄭輯之的《永嘉地記》中有“七八月常有蜜蜂群過,有一蜂先飛,覓止泊處,人知輒納木桶中。以蜜涂桶。飛者聞蜜氣或停。不過三四來,便舉群悉至”的記載,其中“木桶”即是蜂窩,涂上蜂蜜后用于誘蜂養蜂。
公元779~843年,唐朝賈島的《古今圖書集成·食貨典》第 302卷蜜部選中有鑿石養蜂休買蜜,坐山秤藥不爭星”的記載,其中“鑿石養蜂”說明了當時人們還采用石制蜂窩飼養蜜蜂。 公元1030~1100年,北宋蘇軾的《收蜜蜂》詩曰:“空中蜂隊如車輪,中有王子蜂中尊。分房減口未有處,野老能與蜂語言。前人傳蜜延客住,后人秉艾催客奔。布囊包裹鬧如市,坌入竹屋新具完。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艾”是一種艾草,點燃后其煙能驅蜂;“布囊包裹”為用于裝收捕到的蜂群的袋子;“竹屋”為采用竹篾編成的蜂窩或竹竿制成的蜂窩;“小窗”為蜂窩的巢門。
公元1313年,元朝王楨的《農書》中描述了收捕分蜂群的情況:“以桿高懸,笠帽召之,三面撒水揚塵阻其出路蜂自避人笠中,收之,漸時歇定,將笠裝于布袋懸空處,至晚移停桶內”。“笠帽”為當時的收蜂籠;“桶”為當時的蜂窩。
公元1350~1365年,劉基的《郁離子·靈邱丈人》對一個專業蜂場有這樣的敘述:“園有廬,廬有守。刳木以為蜂之宮,其置也,疏密有行,新舊有次,坐有方,鋪有向,視其生息,調其喧寒,以恐其架構,如其生發,蕃而折之,寡則哀之,去其蛛蟊蚍蝣,稱其土蜂繩豹,夏無烈日,冬不凝澌,飄風吹而不搖,淋雨沃而不潰,其分蜜也,分其贏而已矣,不竭其力也,丈人于是足不出戶,而坐收其利。”“刳木以為蜂之宮”說明當時采用樹段挖空制成蜂窩養蜂。
這些養蜂情況不但在史料中可以得到考證,而且至今在我國一些偏僻山區還偶爾也可見到。如在福建省的將樂縣山區還常常會見到采用一種倒圓錐形木桶蜂窩飼養中蜂,在福建省閩侯縣的山區也可見到采用箱式蜂箱飼養中蜂的情景。
直到19世紀末,我國仍采用這種簡陋的土窩養蜂,毀巢取蜜。公元20世紀以后,1912年福建省閩侯縣的張品南從日本帶回 4群意大利蜜蜂,把活框蜂箱引入我國。從此我國中蜂蜂箱發生了重大變革,由采用土窩跨入采用活框蜂箱養蜂,許多養蜂者都直接采用朗氏蜂箱飼養中蜂。其后,許多養蜂者開始研制適合飼養中蜂的活框蜂箱,出現了一些地區性的中蜂蜂箱,推動了我國養蜂生產的發展。 1932年,河北省的王博亞試制了博亞式中蜂蜂箱,其箱體內圍尺寸為 462×270×336(長×寬×高)mm;巢框15個,巢框內圍尺寸為234×307(寬×高)mm;箱底板為活動底板。這種蜂箱流行于河北省南、北部平原,是高仄式中蜂蜂箱的前身。 1932~1934年間,廣東省的張進修研制了進修式中蜂蜂箱,其箱體略小于朗氏十框蜂箱,內圍尺寸為 498×336×244(長×寬×高)mm;巢框10個,巢框內圍尺寸為478×234(寬×高)mm;箱底板為活動底板。 1940年,安徽省的解景戎研制了景戎式中蜂蜂箱,其箱體結構與進修式中蜂蜂箱的相同,內圍尺寸為 400×357×232(長×寬×高)mm;巢框10個,巢框內圍尺寸為362×206(寬×高)mm。該蜂箱設計有繼箱。為了縮短上、下箱體中巢脾的間距,蜂箱上不采用上蜂路。景戎式中蜂蜂箱雖沒能推廣應用,但他采用繼箱飼養中蜂的思路符合現代養蜂要求,不容忽視。
其后,出現了從化式中蜂箱、高仄式中蜂箱、中籠式中蜂箱、中一式中蜂箱和沅陵式中蜂箱等,這些地區性的中蜂蜂箱至今還被采用。 80年代以后,中蜂箱的發展又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幾種疊加式中蜂箱,為挖掘中蜂生產潛能,生產高質量的蜂蜜和蜂王漿等產品,實現中蜂生產機械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些中蜂箱是:198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的楊冠煌等人研制出一種中華蜜蜂十框蜂箱,并于 1983 年被中國標準局定為飼養中蜂的標準蜂箱。中華蜜蜂十框蜂箱可單箱雙群同箱飼養、淺繼箱采蜜。目前這種蜂箱正在推廣應用之中。 1991年,福建農業大學蜂學系研制出一種 FWF型中蜂蜂箱。 這種中蜂箱底箱內圍尺寸為336×400×235(長×寬×高)mm,繼箱內圍尺寸為336×400×210(長×寬×高)mm;每個箱體可容巢框12個,巢框內圍尺寸為300×175(寬×高)mm。采用這種蜂箱中蜂可雙群同箱繼箱飼養、采蜜和產漿。 1992年,四川農業大學的龔鳧羌制出一種GN式中蜂箱,其底箱內圍尺寸為 330×400 ×182(長×寬×高)mm,繼箱內圍尺寸為 330×400×157(長×寬×高)mm;巢框10個,巢框內圍尺寸為290×132(寬×高)mm。采用這種蜂箱中蜂可繼箱飼養、采蜜和產漿。
⒉幾種典型的中蜂蜂箱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的養蜂工作者研制了多種型式的中蜂蜂箱,其中已初步定型、有代表性或使用較普遍的有從化式中蜂箱、高仄式中蜂箱、沅陵式中蜂箱、中一式中蜂箱、中籠式中蜂箱、中華蜜蜂十框蜂箱、 FWF 型中蜂箱和GN式中蜂箱等。 這些箱型的主要技術參數、特點和流行地區見表1。
⑴從化式中蜂箱
從化式中蜂箱是廣東省從化縣的梁輯伯研制的,流行于廣東省從化縣。 這種蜂箱能容納12個巢框。箱體前、后壁內豎向分別設計有 3條各寬 7mm、深 5mm的槽,供需要時插入1~3塊閘板把箱內空間分隔成2~4個完全隔離的小區,以采用多群同箱飼養。箱體的前、后壁與箱內小室相應處開設有 4個巢門,供多群同箱飼養時使用。此外,箱體的1個側壁開設有1個小側門,育王時用作交尾群巢門。 巢框采用較薄的上梁(厚12mm)和下梁(厚 5mm),強度較差,容易變形影響使用,在抖蜂和轉地運輸受震時易斷裂造成損失。 此外,這種蜂箱還設計有蜂路條,其長 402mm、寬10mm、厚 7mm,使用時可根據需要,或是把蜂路間隔成10mm,或是把蜂路間隔成 7mm。采用蜂路條把框間蜂路的上部封住,冷天有利保溫,夏天有利保濕。 采用這種蜂箱,弱小蜂群可以多群同箱飼養,越冬期和早春可互相取暖保溫,有利弱小蜂群安全越冬和早春快速繁殖;采蜜期可集中群勢采蜜,從而獲得高產。
⑵高仄式中蜂箱
高仄式中蜂箱是在博亞式中蜂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流行于黃河以北地區 這種蜂箱容納巢框14個。巢框呈高窄型,內寬 244mm、高為 309mm。其上、下梁均采用較薄的木條制成;側條上部擴大至33mm,提供蜂路自動間隔裝置。蜂箱的底板設計成活動底板,有兩種形式:一種為抽板式,即底板通過箱體腳柱的小木塊嵌裝在箱體底部,需要時可以抽出清理臟物;另一種的結構與朗氏活底蜂箱底板相似,底板的兩面分別可提供10或17mm的蜂路間隔,以供冬季和夏季翻轉使用。
高仄式中蜂箱采用高窄型巢框,箱體呈高窄形,有利于蜂群結團保溫,在養蜂生產上有利于蜂群春季繁殖,并表現出抗中蜂囊狀幼蟲病、越冬蜜蜂死亡率低、越冬飼料消耗少等優越性,在采蜜期還能緩和蜜壓脾的矛盾。但巢框較高,提脾檢查和取蜜操作不便。
試驗顯示,在單群產蜜量方面,高仄式中蜂箱比朗氏蜂箱和中一式中蜂箱差。在分蜂的群勢方面,高仄式中蜂箱產生分蜂王臺時的群勢比朗氏蜂箱和中一式中蜂箱的弱。在抗逆性能方面,高仄式中蜂箱越夏期的蜂群群勢比朗氏蜂箱、中一式中蜂箱、沅陵式中蜂箱、中籠式中蜂箱和從化式中蜂箱的下降得少;而越冬期的群勢下降也較少但飼料消耗卻比中一式中蜂箱的略高。在中蜂囊狀幼蟲病發生方面,高仄式中蜂箱比朗氏蜂箱、中一式中蜂箱蜂箱和從化式中蜂⑶中一式中蜂箱
中一式中蜂箱流行于四川省南部地區,其構造和大小如圖 3-8 所示。這種蜂箱箱可容納16個巢框,箱體內部采用閘板后可雙群同箱飼養。箱體的后壁和箱蓋都設計有通風裝置,并采用紗副蓋,適用于轉地放蜂。
試驗顯示,中一式中蜂箱在春季繁殖、維持群勢和產蜜量方面均比朗氏蜂箱好。但在干熱氣候條件下,蜂箱在散熱性能、維持群勢和保持繁殖等方面比朗氏蜂箱差。
⑷中華蜜蜂十框蜂箱
中華蜜蜂十框蜂箱,簡稱“中標箱”,1983年被國家標準局批準為我國飼養中華蜜蜂的十框標準蜂箱(GB3607-83),并于1984年開始實施。
A 底箱 B 紗蓋 C 繼箱 D 箱蓋 E 底箱巢框 F 繼箱巢框 G 巢門板 H 隔板 I 閘板
中華蜜蜂十框蜂箱由底箱、繼箱、巢框、箱蓋、紗副蓋、木副蓋、隔板、閘板和巢門板等部件構成。采用這種蜂箱,早春可雙群同箱飼養,加速蜂群繁殖和維持強大群勢,至采蜜期可采用單王,集中力量采蜜;取蜜采用淺繼箱,可利用蜜蜂向上貯蜜的習性,生產優質分離蜜和巢蜜。
目前,這種蜂箱正在推廣試用之中。據筆者于1990~1992年在福建閩北地區,進行這種蜂箱與朗氏十框蜂箱飼養中蜂的對比試驗,結果顯示:在蜂群繁殖方面,早春,中標箱雙群同箱飼養其蜂群繁殖的速度比朗氏蜂箱的快,但到春季繁殖中期以后,中標箱蜂群的繁殖受箱體空間過小的限制,其速度變慢,并且較早出現分蜂熱,無法維持大群,其群勢發展不如朗氏蜂箱的快。在產蜜量方面,中標箱采用淺繼箱采蜜,生產的蜂蜜質量比朗氏箱的好,但僅取繼箱上的蜂蜜時,其產蜜量不如朗氏蜂箱的;而當中標箱的底箱也一起取蜜時,其產蜜量與朗氏蜂箱的無大差異。在使用方面,中標箱采用繼箱取蜜,可充分利用蜜蜂向上貯蜜的習性生產純凈的分離蜜和利用中蜂生產巢蜜,而且對實現現代化、機械化飼養中蜂具有重大的意義,但因采用了淺繼箱的設計,其上、下箱內巢框規格不一,無法交換使用,造成了蜂群管理上的不便和繼箱巢框造脾的困難。
⑸ FWF型中蜂蜂箱 FWF 型中蜂蜂箱是福建農業大學蜂學系于1991年研制的。它由巢框、底箱、繼箱、箱蓋、紗副蓋、隔板、巢門板等部件,以及閘板、框式隔王板和平面隔王板等附件構成。
這種中蜂箱配備紗副蓋、木副蓋和閘板,其中紗副蓋在蜜蜂轉地運輸途中使用,木副蓋平時用以加強箱內保溫,閘板在蜂群越冬期更換框式隔王板使用。 FWF 型中蜂箱使用時采取雙群同箱飼養,底箱采用框式隔王板將兩群中蜂的蜂王隔開,但工蜂可以自由相通,以解決中蜂雙群同箱飼養中的偏集問題。當底箱的蜜蜂滿箱時,通過疊加繼箱擴大蜂巢,并在繼箱與底箱之間采用平面隔王板將蜂王限制在底箱產卵繁殖。
采用這種中蜂箱養蜂,有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雙群同箱飼養能維持強大群勢,蜜蜂可充滿上、下2個箱體(共24框,約相當于朗氏巢框12足框)。強大群勢是高產的前提。
第二,雙群同箱飼養后,箱內保溫良好,1個脾上子圈可擴大至巢框上梁和下梁處,整個巢內子圈可以擴至大邊脾,蜂群繁殖迅速。通過采用繼箱擴大蜂巢,可有效地緩解因箱內擁擠而出現的分蜂熱。 第三,巢框和箱體的形狀與大小有利迫使中蜂上繼箱,早春蜂群稍加繁殖便可上繼箱。采用繼箱飼養時,上、下箱體的蜜蜂無明顯的偏集現象,且無論哪個日齡的卵、蟲脾提上繼箱后均可正常發育和羽化。
第四,流蜜期蜜蜂可方便地通過平面隔王板把蜜貯到繼箱內,并且能獲得滿繼箱的成熟蜜脾。
第五,采用這種蜂箱,不但可在繼箱內育王和產漿,而且在平箱內單王具有6足框蜂(約為朗氏巢框 3足框蜂)時也能良好地育王和產漿。
第六,蜂箱的巢框及箱體相對較小,越冬期蜂群充滿底箱,有利于蜜蜂結團保溫,且雙群同箱飼養可相互取暖。所以,在南方越冬期間蜂箱內外無需加任何保溫物,蜂群仍可安全越冬。 第七,雙群同箱繼箱飼養,除了每次在提子脾到繼箱的第3d和第6d需檢查和毀除改造王臺各1次外,其它飼養管理方法與意蜂的同類型飼養管理方法基本相同,無特別不便之處,因此,可為一般養蜂者接受。 目前,我國雖有多種中蜂箱出現,但大多數中蜂仍采用朗氏十框蜂箱(構造詳見“朗氏十框標準蜂箱”)飼養。由于朗氏蜂箱是西方蜜蜂蜂箱,飼養中蜂,其容積和脾面都過大,中蜂難以布滿脾面保溫,越冬和早春蜂群往往保溫不良,導致越冬期間死亡率高,早春弱小蜂群發展緩慢。然而,實踐證明,在群強及氣候溫和的條件下,根據中蜂的特點將朗氏十框蜂箱加以改良,或越冬期和早春繁殖期采用雙群、甚至多群同箱飼養技術,朗氏蜂箱飼養中蜂的不足可以得到彌補。 附:印度蜜蜂蜂箱 ⒈印度蜜蜂蜂箱尺寸(表3-1)
表 3-1 印度蜜蜂蜂箱尺寸(mm)
|
|||||||
---|---|---|---|---|---|---|---|
部 件
|
箱 型 A
|
箱 型 B
|
|||||
長
|
寬
|
高
|
長
|
寬
|
高
|
||
底箱巢框
|
內徑
|
210
|
|
145
|
280
|
|
175
|
外徑
|
230
|
|
165
|
300
|
|
195
|
|
|
|
|
|
|
|
||
繼箱巢框
|
內徑
|
210
|
|
65
|
280
|
|
85
|
外徑
|
230
|
|
85
|
300
|
|
105
|
|
|
|||||||
底箱
|
內徑
|
240
|
250
|
172
|
319
|
320
|
203
|
外徑
|
286
|
296
|
172
|
356
|
366
|
203
|
|
|
|||||||
繼箱
|
內徑
|
240
|
250
|
92
|
310
|
320
|
113
|
外徑
|
286
|
296
|
92
|
356
|
366
|
113
|
|
底板
|
外徑 |
361
|
296
|
50
|
431
|
366
|
50
|
二、人工育王器具
人工育王器具主要有移蟲針(卵)工具、蘸蠟棒、人工臺基和育王框等。
⒈移蟲(卵)工具 在人工育王或蜂王漿生產中,用于把工蜂巢房內的蜜蜂幼蟲(或卵)移人工臺基育王或產漿。常見的有金屬移蟲針、鵝毛管移蟲針、牛角片移蟲針、彈性移蟲針、移卵勺和移卵管等。 ①金屬移蟲針 我國采用的金屬移蟲針采用Φ3 mm 、長 120 mm 的不銹鋼線或銅線制成。其一端扁平,呈舌狀,與針桿約成 150°角,用于調和點漿用的蜂王漿或用于點漿;另一端端部扁而稍尖,薄而光滑,尖端略翹起,距端部約12 mm 處略彎折使端部與針桿成120°角,用于移取蜜蜂幼蟲。使用時, 移蟲針的移蟲端沿著巢房壁斜插入工蜂巢房內的幼蟲下部,將幼蟲提出,并移入人工臺基底部中央。
金屬移蟲針結構簡單,制作方便,但初學者較難掌握移蟲技術,稍不小心易刺破巢房房底。
1.金屬移蟲針 2.牛角片移蟲針 3.鵝毛管移蟲針4.彈性移蟲針5.移卵勺6.移卵管 ②鵝毛管移蟲針 采用鵝翅膀羽毛管桿的基部剪成舌狀,舌部寬約 1 mm ,并磨薄制成。其使用方法同金屬移蟲針。
③牛角片移蟲針 采用長約 120 mm 、寬約 2 mm 、厚約 1 mm 的牛角片一端剪成 1 mm 寬,并磨薄制成,其使用方法同金屬移蟲針。 ④彈性移蟲針 系20世紀60年代我國養蜂者研制成的一種較實用的移蟲工具。傳統上采用牛角舌片、塑料管、幼蟲推桿、彈簧和塑料線制成。近年來,出現了多種形式全塑料彈性移蟲針,其構造原理與彈性移蟲針相同。 使用時,將移蟲針的牛角舌片沿巢房壁插入房底,連漿帶蟲提起。將蟲轉入臺基底部中央,再輕壓幼蟲推桿,把幼蟲連漿推移入臺基。采用彈性移蟲針移蟲,無需點漿,操作迅速,王臺接受率高。 ⑤移卵勺 由削蠟鏟、推蠟桿、塑料管、彈簧和塑料線制成。削蠟鏟和推蠟桿均采用Φ1~1.2 mm 的不銹鋼絲制作;削蠟鏟前端寬1.5 m m,厚 0.2 mm ,鏟口鋒利。移卵時,在新脾上選擇工蜂卵直立的巢房,將削蠟鏟沿巢房壁插入房底,用鏟鋒利的前端從卵外0. 5~1 mm 處鏟入卵下方房底的蠟層中,并徐徐向卵著落的方向推進,在超過卵著落點0.5~1 mm 處鏟起卵和其下的少許蠟片,轉入臺基底部中央,使鏟的背面緊貼臺基底部,再輕輕推動推蠟桿,把卵連同蠟片移入臺基。最后再用鏟的光滑背面輕壓蠟片,使其緊貼于臺基底部正中。 ⑥移卵管 由沖蠟管、推蠟管和彈簧組成。沖蠟管和推蠟管均采用薄金屬管制成。推蠟管外徑約為 4 mm ,長約 100 mm ,推蠟端的管口平而光滑;沖蠟管的直徑略大于推蠟管,套在推蠟管外,長約80mm,沖蠟端的管口鋒利。移卵時,選擇工蜂卵直立的巢房,將移卵管沿巢房壁插入房底,把卵套在管內。接著用手略向下旋動沖蠟管,就可把蠟片連同卵一起移入沖蠟管內。隨即提起移蠟管,并把它插入臺基底部中央,然后推動推蠟管,把帶卵的蠟片粘在臺基的底部。 ⒉蘸蠟棒
蘸蠟棒用于蘸制蜂蠟臺基。采用紋理細致的木料制成,長約100 mm ,蘸蠟端通常呈半球形。意蜂用的蘸蠟端半球形Φ9~10 mm ,距端部10mm處Φ10~12 mm ;中蜂用的蘸蠟端半球形Φ8~9mm,距端部10 mm 處Φ 9~10 mm 。 蘸制臺基時,事先把蘸蠟棒置于清水中浸泡半天,然后提出甩去水滴,垂直插入溫度為70℃的蠟液中,連蘸3~4次,首次插入深度為10mm,其后逐次減少0.5~1mm。蘸好后放入冷水中冷卻片刻,即可脫下蘸制的臺基。
蘸蠟棒通常單個使用。但也有的把多個蘸蠟棒裝置在板條或矩形木板上,使用時多個蘸蠟棒同時蘸制臺基,以提高工作效率。 ⒊人工臺基
人造的蜂王巢房,用于承受工蜂幼蟲培育蜂王或生產蜂王漿,主要有蜂蠟人工臺基(簡稱“蜂蠟臺基”)和塑料人工臺基(簡稱“塑料臺基”)2個類型。 ①蜂蠟臺基 舊稱蠟盞、蠟碗、蠟杯,用臺基蘸制器具蘸蠟制成。它呈圓柱形,底部為半球形,大小依蜂種不同而異,意蜂用的其上口Φ10~12 mm ,底部半球形Φ9~10 mm ,中蜂用的其上口Φ9~10 mm ,底部半球形Φ8~9 mm 。使用時,多個成排粘在育王框或產漿框的臺基條上,供移入工蜂幼蟲。 ②塑料臺基 采用無毒塑料制成,有倒圓錐臺形的、圓柱形的和壇形的,有白色的、淡綠色的和棕色的,有單個的和多個成條狀的等多種型式。目前蜂王漿生產上采用較普遍的是具有25~30個臺基的臺基條。塑料臺基具有王臺接受率高、產漿量高、可重復利用、使用方便和有利于機械化產漿等特點,是一種較有發展前途的人工臺基。 在傳統的育王生產中,通常采用蜂蠟臺基育王。但近幾年來,隨著采用塑料臺基取代蜂蠟臺基生產蜂王漿的成功,許多蜂學工作者對采用塑料臺基取代蜂蠟臺基培育蜂王進行了有益的探討。研究結果顯示,塑料臺基育出蜂王的質量與采用蜂蠟臺基育出蜂王的一樣。此外,采用塑料臺基育王具有王臺干癟少、移取王臺方便、且速度快和可觀察王臺內部情況等優點。
⒋育王框
用于安裝人工臺基培育蜂王的框架,采用杉木制成。其寬和高與巢框相同,厚為15~18 mm ,框內有 3條臺基條供安裝人工臺基。臺基條通常設計成可拆的,以便移蟲或割取王臺。使用時,把人工臺基粘附或綁固在臺基條上,供移蟲育王。通常每條臺基條安裝 7~10個臺基。
三、分蜂群捕器
分蜂群收捕器用于收捕分蜂團,有竹編收蜂籠和鐵紗收捕器等多種。
⒈竹編收蜂籠
由2個鐘形竹簍套疊在一起,中間襯以棕絲或竹葉構成,Φ200 mm,高約300 mm。收捕分蜂團時,在籠內噴點蜂蜜后將籠口緊靠在蜂團上方, 用蜂刷驅蜂進籠。所收捕的分蜂團過箱時,可在蜂箱上方直接把籠內的蜂團抖入蜂箱即成。
⒉鐵紗收捕器
采用金屬框架和鐵紗制成,形似倒棱形漏斗,上口有活蓋,下部有插板蓋,兩側提耳,收捕高處的分蜂團時可綁在竿上。收捕分蜂團時,打開上蓋,從下方套住蜂團,再用力振動蜂團附著物,使分蜂團落入器內,隨即扣蓋。所收捕的分蜂團過箱時,抽去收捕器下部的抽板,把蜂抖入蜂箱即成。
相關文章
養蜂用具大全
下一篇:中蜂的流蜜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