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萬群蜜蜂釀出幸福路 “蜜蜂谷”受游客青睞
|OK蜜蜂網
爛漫的山花叢中,群蜂飛舞,延慶2.2萬群蜜蜂釀出了幸福路。截止目前,全縣養蜂戶達到戶346,年產蜂蜜874噸、王漿19噸、花粉13噸,蜂產值近1000萬元。 延慶山區荊灌叢較多,蜜源植物分布廣泛,發展蜂業有天然的優勢。幾年來通過山區搬遷、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實施禁牧等措施,山區植被得到很好恢復。延慶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蜂業,使百姓靠山養山,走出一條致富路。
一個蜂箱兩個王中醫階段效果強 大莊科鄉生態養蜂業輻射到了全鄉90%的村莊,共有蜂群1.2萬群,占全縣蜂群規模的近70% 。“蜜蜂谷”坐落在該鄉水泉溝村的一道山谷里,是集科普、培訓、實驗、銷售為一體的蜜蜂新技術養殖試驗示范基地。蜜蜂谷的“谷主”、養蜂合作社社長——田玉龍,向記者娓娓道來他們正在推廣的新技術。
“過去傳統養蜂,一個蜂箱只有一個蜂王。”田玉龍打開一個蜂箱向記者介紹“現在采用的是雙王養蜂法。蜂箱中間有一個隔板,將蜂箱人為分成兩個空間,每個空間放一個蜂王。這樣一群蜂由過去的一個蜂王就變成了兩個蜂王。兩只蜂王被隔板隔開,互不接觸,也不會發生互斗”。
“每個蜂王負責的空間小,有利于發揮其產卵能力。雙王群的群勢發展快,能夠適時地為主要流蜜期培育出大量的采集蜂,提高蜂蜜的產量和質量;雙王群一般不發生分蜂熱、容易維持強大的群勢,即使喪失了一個蜂王,巢內還有一個蜂王”這項技術能使蜂蜜和蜂漿的產量分別提高30%,蜂農的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此外,蜜蜂谷還推廣中草制劑、微生物防治蜜蜂病蟲害技術,用“中醫”療法,階段蜜蜂麻痹病、爬蜂病、美洲幼蟲病等。
在瓦廟村村支部書記、養蜂能手何啟積極學習使用新技術,養了90多群蜂,去年收入6萬多元。瓦廟村7戶蜂農,養了400多群蜂,這對于一個只有20幾戶人家的小村來說,已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政府補貼又服務 蜂農長技又增金 為調動農民的養蜂積極性,2004年以來,縣政府出臺扶持政策,蜂農每增加一箱蜂,政府給予補貼150元,僅大莊科鄉累計補貼資金近百萬元。通過政策扶持和引導,農民養蜂的積極性普遍提高,蜂群規模逐年遞增,大莊科鄉的蜂群由0.7萬群,增加到1.2萬群,新增養蜂戶100戶。
延慶縣林業產業服務中心,積極做好各項工作,服務蜂農。他們統一組織生產、銷售,統一供應資料,統一進行組織培訓,并及時提供技術服務和市場信息,在全縣形成綜合服務網絡。大莊科鄉成立“蓮花山”蜂產品專業合作,168戶蜂農全部入社,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運行標準,統一產品質量標準。合作社注冊了“蓮花山”牌蜂產品,與百花公司、永安信生物有限公司等有了長期的合作。
鄉村旅游乘著蜜蜂的翅膀飛翔 記者在蜜蜂谷看到有的蜂箱上掛牌,寫著蜂箱的主人的名字。自2006年以來,大莊科鄉推出了“鄉下有我一群蜂”認養活動。市民花500元認養一群蜂(一箱),蜂農負責平時的管理,市民隨時可以一邊旅游一邊體驗養蜂的樂趣,帶走放心的蜂產品。鄉下的一群蜂,讓市民有了牽掛,給蜂農帶來了收益。
大莊科鄉依托養蜂基地,突出民俗餐飲特色,廣泛宣傳蜂產品的保健功效,開發了一系列的特色餐飲產品。用蜂王幼蟲和雄蜂蛹做成了保健餐,用蜂蜜制作了飲料、蜜棗等特色產品。蜜蜂谷推出了體驗式觀光旅游,游客可以親自參與搖蜜、取王漿等蜂產品的生產過程,充分體驗著蜂鄉的魅力。
蜂產業的發展和鄉村旅游有機結合,形成互動。“蜜蜂谷”年接待游客1萬多人,帶動了周邊民俗戶增收,民俗戶為蜂農代銷蜂產品,拓寬了產品銷路。
一個蜂箱兩個王中醫階段效果強 大莊科鄉生態養蜂業輻射到了全鄉90%的村莊,共有蜂群1.2萬群,占全縣蜂群規模的近70% 。“蜜蜂谷”坐落在該鄉水泉溝村的一道山谷里,是集科普、培訓、實驗、銷售為一體的蜜蜂新技術養殖試驗示范基地。蜜蜂谷的“谷主”、養蜂合作社社長——田玉龍,向記者娓娓道來他們正在推廣的新技術。
“過去傳統養蜂,一個蜂箱只有一個蜂王。”田玉龍打開一個蜂箱向記者介紹“現在采用的是雙王養蜂法。蜂箱中間有一個隔板,將蜂箱人為分成兩個空間,每個空間放一個蜂王。這樣一群蜂由過去的一個蜂王就變成了兩個蜂王。兩只蜂王被隔板隔開,互不接觸,也不會發生互斗”。
“每個蜂王負責的空間小,有利于發揮其產卵能力。雙王群的群勢發展快,能夠適時地為主要流蜜期培育出大量的采集蜂,提高蜂蜜的產量和質量;雙王群一般不發生分蜂熱、容易維持強大的群勢,即使喪失了一個蜂王,巢內還有一個蜂王”這項技術能使蜂蜜和蜂漿的產量分別提高30%,蜂農的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此外,蜜蜂谷還推廣中草制劑、微生物防治蜜蜂病蟲害技術,用“中醫”療法,階段蜜蜂麻痹病、爬蜂病、美洲幼蟲病等。
在瓦廟村村支部書記、養蜂能手何啟積極學習使用新技術,養了90多群蜂,去年收入6萬多元。瓦廟村7戶蜂農,養了400多群蜂,這對于一個只有20幾戶人家的小村來說,已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政府補貼又服務 蜂農長技又增金 為調動農民的養蜂積極性,2004年以來,縣政府出臺扶持政策,蜂農每增加一箱蜂,政府給予補貼150元,僅大莊科鄉累計補貼資金近百萬元。通過政策扶持和引導,農民養蜂的積極性普遍提高,蜂群規模逐年遞增,大莊科鄉的蜂群由0.7萬群,增加到1.2萬群,新增養蜂戶100戶。
延慶縣林業產業服務中心,積極做好各項工作,服務蜂農。他們統一組織生產、銷售,統一供應資料,統一進行組織培訓,并及時提供技術服務和市場信息,在全縣形成綜合服務網絡。大莊科鄉成立“蓮花山”蜂產品專業合作,168戶蜂農全部入社,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運行標準,統一產品質量標準。合作社注冊了“蓮花山”牌蜂產品,與百花公司、永安信生物有限公司等有了長期的合作。
鄉村旅游乘著蜜蜂的翅膀飛翔 記者在蜜蜂谷看到有的蜂箱上掛牌,寫著蜂箱的主人的名字。自2006年以來,大莊科鄉推出了“鄉下有我一群蜂”認養活動。市民花500元認養一群蜂(一箱),蜂農負責平時的管理,市民隨時可以一邊旅游一邊體驗養蜂的樂趣,帶走放心的蜂產品。鄉下的一群蜂,讓市民有了牽掛,給蜂農帶來了收益。
大莊科鄉依托養蜂基地,突出民俗餐飲特色,廣泛宣傳蜂產品的保健功效,開發了一系列的特色餐飲產品。用蜂王幼蟲和雄蜂蛹做成了保健餐,用蜂蜜制作了飲料、蜜棗等特色產品。蜜蜂谷推出了體驗式觀光旅游,游客可以親自參與搖蜜、取王漿等蜂產品的生產過程,充分體驗著蜂鄉的魅力。
蜂產業的發展和鄉村旅游有機結合,形成互動。“蜜蜂谷”年接待游客1萬多人,帶動了周邊民俗戶增收,民俗戶為蜂農代銷蜂產品,拓寬了產品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