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黑蜂名存實亡
|OK蜜蜂網
對新疆蜂業做出過特殊貢獻的伊犁黑蜂如今已名存實亡。 伊犁黑蜂是上世紀初從俄國引入伊犁河谷、經過多年的自然及人工選擇而形成的一個新的地方品系。 伊犁黑蜂以體型大、繁殖快、抗寒抗病力強、產蜜多而著稱。據統計,伊犁黑蜂單群產蜜量平均可達150公斤,最高甚至可達到250公斤以上,而且蜜的質量很好。 在20世紀50年代末,伊犁河谷東部山區曾分布有2000多群伊犁黑蜂,當地的蜂群密度一時間躍居全國前列。 但伊犁黑蜂剛烈不馴的習性讓養蜂人嘗盡苦頭。“伊犁黑蜂性情暴躁,極具攻擊性,過去常有馬匹被其叮死的慘劇發生,養蜂人也幾乎沒有不被其叮過的,有的養蜂人甚至見到伊犁黑蜂雙手就發抖。”在伊犁尼勒克山區養蜂40年的寇貴偵老人心有余悸地回憶說。 也正因為如此,當20世紀70年代性情溫和、便于管理的意大利蜂引入伊犁河谷后,養蜂人紛紛放棄了對伊犁黑蜂的養殖,伊犁黑蜂的種群數量隨之急劇減少。 1980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建立了伊犁黑蜂自然資源保護區,保護黑蜂種源及其野生巢址。但此舉仍未能挽救伊犁黑蜂走向消亡的命運,“我已有十余年未見純種伊犁黑蜂的身影。”寇貴偵老人不無惋惜地說。 可喜的是,自治區科技廳去年已將伊犁黑蜂提純復壯工作列入“自治區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項目,由中科院專家參與、伊犁百信草原蜂業有限公司承擔并組織實施的該項目將一改伊犁黑蜂名存實亡的局面
上一篇:同母異父工蜂調節蜂巢溫度更出色
下一篇:草莓大棚養蜂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