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牧場——養蜂人浪跡天涯
一位昆蟲學家說:“我們每吃三口食物、每喝三口飲料,都必有一口是由一只能授粉的小生物提供的。”所以,愛因斯坦預言——如果蜜蜂在地球上消失,人類將最多存活4年。
和許多蘭溪人一樣,蔣理尊的生活完全被蜜蜂所占據。這位57歲的蜂農從17歲就開始養蜂,早先在村里的集體蜂場,現在則經營著自己的100多箱蜜蜂,四處轉地放蜂,過著追花逐蜜的“游牧”生活。如今,一年中有四分之三的時間,蔣理尊和妻子會像他們的蜜蜂一樣在野外度過。他們跨越地理緯度,追逐著從南往北依次開花的各種蜜源。在旁人眼里,他們是追著花、四處遷徙的“吉普賽人”,也有人羨慕他們四季與花為伴、隨時可以品嘗蜂蜜的生活。不過,現實并不“甜蜜”。
這些年,為了養蜂,這對夫婦已經很久沒有在老家過過年了。每年11月底,他們就雇車裝上蜂箱、帳篷和日常生活用品,趕往氣候溫暖的南方繁殖蜜蜂,為開春后的采蜜做準備,直到第二年9月,才會回到蘭溪。每一趟行程近萬里,沿途經過十幾個省市,風餐露宿、舟車勞頓自不必說,而且什么意外都有可能發生。
今年6月25日,蔣理尊夫婦在甘肅岷縣放蜂時,連日降雨突然引發山洪。洶涌的洪水一下沖跑了70多箱蜜蜂,還卷走了帳篷,差點要了他們的命。在這次山洪中,有3名岷縣人不幸遇難,8人受重傷。
中國是世界蜂業第一大國,飼養著全球近十分之一的蜂群——超過700萬群。這些蜂群每年生產大約30萬噸蜂蜜、3000噸蜂王漿、3000噸花粉和500噸蜂膠,均占世界第一位,國際市場上40%的蜂蜜和90%的蜂王漿都來自中國。這一領先地位的確立,并非受益于先進的養蜂技術和現代企業的規模化生產,而是完全歸功于20多萬像蔣理尊一樣的蜂農。
托蜜蜂帶來的財富之賜,蜂農的腰包也開始鼓了起來。但這種屬于小農經濟的養蜂業仍是靠天吃飯,如果遇到不好的年份,氣候反常,蜜源不足,蜂農很可能一無所獲。即便如此,還是有越來越多的蜂農選擇離開家園,踏上東奔西跑的養蜂之路。在浙江,這種情況尤為普遍,當地超過85%的蜂群都是轉地飼養。轉地養蜂可以把相距甚遠的蜜源變成花期連續的一個大蜜源,最大程度地延長和提高蜜蜂采蜜的時間和效率。蔣理尊的老家蘭溪就位于浙江中部山區,是中國的“蜜蜂之鄉”。村民們在自家房前屋后養上幾群土蜂,定期割巢取蜜,在蘭溪早成傳統。上世紀90年代,由于蜂產品價格走高,蘭溪開始出現養蜂專業戶并逐年增多,至今已達幾千戶。現在,從江浙的油菜田到西北的棉花地,從南方的柑橘林到東北的長白山,只要有花的地方,就有蘭溪養蜂人的足跡。
蔣理尊夫婦轉場養蜂的第一站是廣寧縣。每年,他們要在這里待兩個多月。廣寧地處廣東西北部山區,距離廣州的車程不到3個小時。雖然與繁華的珠江三角洲近在咫尺,但沿途綿延不斷的山巒使得這里閉塞、落后。當地許多上了年紀的人聽不懂普通話,在一些鄉鎮,甚至連一處供外地人棲身的旅店也沒有。但與全國大部分地區相比,這里有的是花期更早的植物。
正月,當北方還籠罩在寒冬之中,這里已是一片綠意盎然。在遠離縣城的山區,山坡上到處綻放著一種拳頭大小的紅色花朵。蔣理尊管它們叫大紅花,“花粉多得很,對蜜蜂的繁殖很有好處。”他的蜂場——兩頂帳篷、整整齊齊擺成一圈的100多個蜂箱——就安置在一個開滿大紅花的山坡下,緊臨公路。
廣寧的氣溫要比蘭溪高得多,蔣理尊說,這可以讓蜂群更早進入繁殖期。經過兩個多月的飼養,他的蜜蜂已經擴充一倍。冬季來臨時,由于食物的匱乏,蜂群會主動減少蜜蜂的數量。通常,夏季擁有50000只蜜蜂的蜂群,越冬時剩下的蜜蜂不足20000只。
對蜂農而言,蜜蜂就是他們賺錢的機器,數量越多意味著財富越多。每年采蜜期到來之前,蜂農會給蜜蜂喂食大量的白砂糖,好讓蜂群能夠迅速復壯。白砂糖就像蜜蜂采的蜜,可以為蜂群提供能量。但僅有能量還不夠,繁殖還需要充足的蛋白質作為物質基礎,所以,這個時期蜜蜂要大量地采集花粉——花粉中蛋白質的比重高達50%以上。
下一篇:洼堤蜂農“甜蜜事業”增收超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