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調查:蜂蜜漲一倍 企業停九成
|OK蜜蜂網
來關注近來幾乎沒有下跌只有上漲的蜂蜜。由于蜂蜜既天然又健康,它一直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記者最近了解到,因為天氣的原因,今年的原蜜價格大幅上漲,不少下游蜂蜜加工企業難以承受成本壓力,已經開始醞釀把蜂蜜產品漲價百分之三十,對于消費者來說這個消息聽上去就不那么甜蜜了,一起來看中央電視臺《經濟信息聯播》欄目記者的調查。
當記者來到位于大連的一家中等規模蜂蜜廠時,發現生產車間大門緊鎖,里面空無一人。罐裝成品蜂蜜的瓶子堆放在房間的一角。這里的負責人告訴我們,從年初開始,他們就一直處于半停工狀態,一個月中最多有10天開工。記者隨后又走訪了大連周邊地區的幾家蜂蜜企業,發現這家企業的遭遇并不是個案,大連的16家蜂蜜加工企業中,九成以上都處于半停工狀態。
大連皇諾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克剛:“原料25000到28000每噸 比去年漲了一倍 工人現在整個工資也在增加,現在整個工廠這塊利潤,基本上沒有利潤,現在我們從四樓往下,每個車間基本上都在停著。”
據介紹,今年初以來,原蜜的價格一路飆升,油菜蜂蜜收購價最高達到9000元/噸,比去年上漲了80%;而洋槐蜂蜜價格幾乎比去年翻了一番,最高達每噸2.5~2.8萬元。蜂蜜價格已經創造了2004年以來的最高值,而且上漲趨勢仍在繼續。
大連養蜂協會副會長張勇權:“南方前期溫度偏低,蜜蜂春繁時,數量繁殖比較慢,加上很多農作物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不管是油菜還是洋槐這些大宗蜜源,影響都是非常大,整個行情直接往上漲,很多種蜂蜜原料采購價格都達到了歷史最高值。”
巨大的成本壓力讓蜂蜜企業不得不將漲價提上日程。采訪中多家企業負責人都表示,他們將在下個月開始提價。
大連皇諾實業有限公司 董事長孫克剛:“蜂蜜價格在八月份肯定要上調,因為我們企業不可能虧本去賣,應該漲30%。”
大連桑地蜜蜂有限公司 廠長劉樹凱:“八月要漲價30% 。”
原蜜漲價,受影響的不僅僅是內銷企業,一些出口企業的狀況則更加窘迫。在這家出口業務占到80%份額的蜂蜜加工企業,記者了解到,他們現在已經完全停止了對外出口,甚至打算從國外進口原蜜進行加工。
大連桑地蜜蜂有限公司 廠長劉樹凱:“因為現在洋槐蜜的價格,已經接近歐洲洋槐蜜的價格了,現在如果再漲的話,可以考慮進口了,這樣的話,蜂蜜質量還好,對企業來說成本還低,對大家都好。”
追花奪蜜跨五省 辛苦半年賠3萬
我們看到了,蜂蜜加工企業現在有一肚子苦水,他們把這歸咎為原蜜價格的上漲,那么那些山里田里奔走的蜂農們,他們的日子是不是好過一點呢?經過一番調查采訪,我們的記者卻發現,蜂農的境況只能用“更慘”兩個字來形容,接著來看記者的報道。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了給蜂群尋找蜜源,有些養蜂的農民竟然一路風餐露宿,從南方追花采蜜來到遼寧,但是等待他們的,卻是殘酷的現實。
記者:“在我身邊有將近200只蜂箱,每只蜂箱有3萬只蜜蜂。往年的這個時候,這些蜜蜂應該在遼西地區采集花蜜,而現在由于天氣原因,無蜜可采,他們只能被停放在這里。今年年初開始,這些蜜蜂就跟隨者花期。一路從湖北、安徽經過山東、河北來到遼寧。這種生產方式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做追花奪蜜,而蜂農告訴我們,這半年他們僅在運輸成本上就花費了2萬塊錢 而他們賣蜂蜜所得的收益還不足運輸成本的一半。”
已經65歲的王寶仁養了一輩子蜜蜂,今年這樣的壞年景他還是頭一回遇到。年初開始,他和他的蜜蜂就從南方出發,追著花期采蜜,然而,南方災害天氣頻發,追花跨越了五個省,收成卻還不如往年的三分之一。
蜂農王寶仁:“今年的自然災害造成的,蜜蜂起初繁殖不起來,過去一車蜂都采十幾噸蜜的,現在就采個幾百斤,運費錢都不夠。”
王寶仁告訴記者,除了運輸成本比去年增加20%外,今年的飼料支出也格外高,年景好的時候,蜜蜂靠吃自己采來的蜜就能大體維持生存,而今年,他們不得不購買大量蜂糖來喂蜜蜂,雪上加霜的是,蜂糖的價格每噸又上漲了2000多塊。
蜂農王震:“糖一包漲100多塊錢,現在喂兩噸糖,再加上平常亂七八糟的費用,三萬塊錢賠進去了。”
蜂農王寶仁:“今年虧了3萬多塊錢。”
蜂農姜作湖:“現在為止反正是賠。”
王寶仁告訴記者,養蜂的生活異常辛苦,無論陰天下雨,蜂農們都只能住在帳篷里,風餐露宿,而今年的災害天氣卻不僅讓他們顆粒無收還要賠錢。由于養蜂是靠天吃飯,所以盡管跨越五個省都沒打到多少蜜,但蜂農們卻不敢多做停留,只能抓緊雇車追趕遼西地區的下一個花期。
蜂農王震:“下一步小轉地吧,上不太遠的地方采個小蜜源,不用喂糖就可以了,不圖采蜜賣商品蜜了。”
質檢形同虛設 真蜜不敵“假蜜”
看來不論蜂蜜加工企業還是蜂農,日子都不好過,而且都把希望寄托在漲價上,但是我們的記者在調查中卻發現,這當中的關鍵不是漲價,而是蜂蜜銷售市場魚龍混雜惹的禍,大量人造蜂蜜低價銷售,侵蝕消費市場,接著來看記者的調查。
在大連一家大型超市,記者看到,蜂蜜貨架上至少有30個品牌的蜂蜜,雖然標注的純度都在42度左右,但是價格卻差別很大,有的一公斤賣到38元,有的卻只賣到8元。為了了解其中的奧秘,記者隨機購買了四桶蜂蜜,價格從每公斤四十元到八元不等,然后記者將這些蜂蜜分別放入四個紙杯中,請來了大連市養蜂協會會長張勇權來鑒別其中的門道。
記者:“(現場品嘗蜂蜜)這個是假蜜這個也是假蜜恩 現在可以判定 這兩個是假蜜 這兩個有蜜的香味。”
張會長告訴我們,那些低價的蜂蜜是由一些糧食降解得來的糖稀,這種產品和蜂蜜外觀狀態都非常像,而且味道也很甜 ,一般叫做人造蜂蜜,它缺乏真正蜂蜜中含有的蛋白質、活性酶等多種營養成分,但這種假蜂蜜使得純蜂蜜遭受到了巨大打擊。
大連皇諾實業有限公司 董事長孫克剛:“像我們賣三十幾、四十幾、五十幾(一公斤),他們能賣十五六塊錢兩公斤、十七八塊錢兩公斤,有些十八九塊錢還贈送500克,所以說現在整個市場的價位,拿我們純蜂蜜來比,現在確實是沒有什么競爭優勢。”
蜂農姜作湖:“咱賣十塊錢一斤,假蜂蜜,3塊5塊(一公斤)就賣了,確實沖擊挺大。”
記者了解到,由于目前國家質檢部門只是根據幾項理化指標來驗定蜂蜜的真假,這就給假蜂蜜生產廠家以可乘之機,他們只需把國家檢測的幾項指標做到位,產品就基本上能通過審查進入市場。
大連養蜂協會副會長張勇權:“需要國家來重新調整標準,采用新的更嚴格的監控手段,因為依照現有的標準,確實很難來控制。”
當記者來到位于大連的一家中等規模蜂蜜廠時,發現生產車間大門緊鎖,里面空無一人。罐裝成品蜂蜜的瓶子堆放在房間的一角。這里的負責人告訴我們,從年初開始,他們就一直處于半停工狀態,一個月中最多有10天開工。記者隨后又走訪了大連周邊地區的幾家蜂蜜企業,發現這家企業的遭遇并不是個案,大連的16家蜂蜜加工企業中,九成以上都處于半停工狀態。
大連皇諾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克剛:“原料25000到28000每噸 比去年漲了一倍 工人現在整個工資也在增加,現在整個工廠這塊利潤,基本上沒有利潤,現在我們從四樓往下,每個車間基本上都在停著。”
據介紹,今年初以來,原蜜的價格一路飆升,油菜蜂蜜收購價最高達到9000元/噸,比去年上漲了80%;而洋槐蜂蜜價格幾乎比去年翻了一番,最高達每噸2.5~2.8萬元。蜂蜜價格已經創造了2004年以來的最高值,而且上漲趨勢仍在繼續。
大連養蜂協會副會長張勇權:“南方前期溫度偏低,蜜蜂春繁時,數量繁殖比較慢,加上很多農作物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不管是油菜還是洋槐這些大宗蜜源,影響都是非常大,整個行情直接往上漲,很多種蜂蜜原料采購價格都達到了歷史最高值。”
巨大的成本壓力讓蜂蜜企業不得不將漲價提上日程。采訪中多家企業負責人都表示,他們將在下個月開始提價。
大連皇諾實業有限公司 董事長孫克剛:“蜂蜜價格在八月份肯定要上調,因為我們企業不可能虧本去賣,應該漲30%。”
大連桑地蜜蜂有限公司 廠長劉樹凱:“八月要漲價30% 。”
原蜜漲價,受影響的不僅僅是內銷企業,一些出口企業的狀況則更加窘迫。在這家出口業務占到80%份額的蜂蜜加工企業,記者了解到,他們現在已經完全停止了對外出口,甚至打算從國外進口原蜜進行加工。
大連桑地蜜蜂有限公司 廠長劉樹凱:“因為現在洋槐蜜的價格,已經接近歐洲洋槐蜜的價格了,現在如果再漲的話,可以考慮進口了,這樣的話,蜂蜜質量還好,對企業來說成本還低,對大家都好。”
追花奪蜜跨五省 辛苦半年賠3萬
我們看到了,蜂蜜加工企業現在有一肚子苦水,他們把這歸咎為原蜜價格的上漲,那么那些山里田里奔走的蜂農們,他們的日子是不是好過一點呢?經過一番調查采訪,我們的記者卻發現,蜂農的境況只能用“更慘”兩個字來形容,接著來看記者的報道。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了給蜂群尋找蜜源,有些養蜂的農民竟然一路風餐露宿,從南方追花采蜜來到遼寧,但是等待他們的,卻是殘酷的現實。
記者:“在我身邊有將近200只蜂箱,每只蜂箱有3萬只蜜蜂。往年的這個時候,這些蜜蜂應該在遼西地區采集花蜜,而現在由于天氣原因,無蜜可采,他們只能被停放在這里。今年年初開始,這些蜜蜂就跟隨者花期。一路從湖北、安徽經過山東、河北來到遼寧。這種生產方式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做追花奪蜜,而蜂農告訴我們,這半年他們僅在運輸成本上就花費了2萬塊錢 而他們賣蜂蜜所得的收益還不足運輸成本的一半。”
已經65歲的王寶仁養了一輩子蜜蜂,今年這樣的壞年景他還是頭一回遇到。年初開始,他和他的蜜蜂就從南方出發,追著花期采蜜,然而,南方災害天氣頻發,追花跨越了五個省,收成卻還不如往年的三分之一。
蜂農王寶仁:“今年的自然災害造成的,蜜蜂起初繁殖不起來,過去一車蜂都采十幾噸蜜的,現在就采個幾百斤,運費錢都不夠。”
王寶仁告訴記者,除了運輸成本比去年增加20%外,今年的飼料支出也格外高,年景好的時候,蜜蜂靠吃自己采來的蜜就能大體維持生存,而今年,他們不得不購買大量蜂糖來喂蜜蜂,雪上加霜的是,蜂糖的價格每噸又上漲了2000多塊。
蜂農王震:“糖一包漲100多塊錢,現在喂兩噸糖,再加上平常亂七八糟的費用,三萬塊錢賠進去了。”
蜂農王寶仁:“今年虧了3萬多塊錢。”
蜂農姜作湖:“現在為止反正是賠。”
王寶仁告訴記者,養蜂的生活異常辛苦,無論陰天下雨,蜂農們都只能住在帳篷里,風餐露宿,而今年的災害天氣卻不僅讓他們顆粒無收還要賠錢。由于養蜂是靠天吃飯,所以盡管跨越五個省都沒打到多少蜜,但蜂農們卻不敢多做停留,只能抓緊雇車追趕遼西地區的下一個花期。
蜂農王震:“下一步小轉地吧,上不太遠的地方采個小蜜源,不用喂糖就可以了,不圖采蜜賣商品蜜了。”
質檢形同虛設 真蜜不敵“假蜜”
看來不論蜂蜜加工企業還是蜂農,日子都不好過,而且都把希望寄托在漲價上,但是我們的記者在調查中卻發現,這當中的關鍵不是漲價,而是蜂蜜銷售市場魚龍混雜惹的禍,大量人造蜂蜜低價銷售,侵蝕消費市場,接著來看記者的調查。
在大連一家大型超市,記者看到,蜂蜜貨架上至少有30個品牌的蜂蜜,雖然標注的純度都在42度左右,但是價格卻差別很大,有的一公斤賣到38元,有的卻只賣到8元。為了了解其中的奧秘,記者隨機購買了四桶蜂蜜,價格從每公斤四十元到八元不等,然后記者將這些蜂蜜分別放入四個紙杯中,請來了大連市養蜂協會會長張勇權來鑒別其中的門道。
記者:“(現場品嘗蜂蜜)這個是假蜜這個也是假蜜恩 現在可以判定 這兩個是假蜜 這兩個有蜜的香味。”
張會長告訴我們,那些低價的蜂蜜是由一些糧食降解得來的糖稀,這種產品和蜂蜜外觀狀態都非常像,而且味道也很甜 ,一般叫做人造蜂蜜,它缺乏真正蜂蜜中含有的蛋白質、活性酶等多種營養成分,但這種假蜂蜜使得純蜂蜜遭受到了巨大打擊。
大連皇諾實業有限公司 董事長孫克剛:“像我們賣三十幾、四十幾、五十幾(一公斤),他們能賣十五六塊錢兩公斤、十七八塊錢兩公斤,有些十八九塊錢還贈送500克,所以說現在整個市場的價位,拿我們純蜂蜜來比,現在確實是沒有什么競爭優勢。”
蜂農姜作湖:“咱賣十塊錢一斤,假蜂蜜,3塊5塊(一公斤)就賣了,確實沖擊挺大。”
記者了解到,由于目前國家質檢部門只是根據幾項理化指標來驗定蜂蜜的真假,這就給假蜂蜜生產廠家以可乘之機,他們只需把國家檢測的幾項指標做到位,產品就基本上能通過審查進入市場。
大連養蜂協會副會長張勇權:“需要國家來重新調整標準,采用新的更嚴格的監控手段,因為依照現有的標準,確實很難來控制。”
上一篇:小蜜蜂也能掙到上千萬
下一篇:扎蘭屯椴樹溝蜂蜜正在新鮮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