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蜂大王的科學養蜂經驗
養蜂大王的科學養蜂經驗
江蘇省濱海市東壩鎮砂鋪村養蜂農戶張某飼養蜜蜂20余年, 年年獲得養蜂高效益, 是當地名副其實的養蜂大王。他的高效養蜂經驗主要一條就是讓蜂群常年保持強群強勢, 越冬期蜜蜂損失少, 春季蜂群繁殖快, 培育的工蜂體質健壯,產蜜量顯著提高。
1調適溫度
蜜蜂(卵、幼蟲和蛹)發育的最適溫度為34~35 ° , 主要通過蜜蜂在子脾上的覆蓋密度來實現, 溫度低時緊密聚集, 溫度高時適當疏散。為了減少蜂群在調節巢溫方面的消耗, 寒冷時要注意防寒保溫, 炎熱時要注意防暑降溫。一般來講, 無論越冬期或春繁期, 箱內保溫只適用于弱群, 對較強蜂群只進行箱外包裝, 越冬期要以寧冷勿熱為原則, 適當放大巢門, 寬度掌握在50~ 90毫米,高度控制在6 ~ 7 毫米; 春繁期則要適當縮小巢門, 其分寸以蜜蜂出入不擁擠為度。
2 調整蜂巢
調整蜂巢, 就是調整巢脾的數量、種類和位置。春繁期, 適時擴大蜂巢是加快蜂群繁殖速度的關鍵。由于開始時巢內用脾少, 工蜂較密集, 只要巢內原有巢脾上的子圈面積擴大到脾的下沿(約占脾面的60% ~ 70% )即可開始加脾。此后,每當所加巢脾上的子圈達到其下沿時則可繼續加脾, 使每張脾上的平均蜂量維持在5~ 6成即可。當巢內達到9張脾時就暫停加脾, 使蜂逐漸密集,為養王分蜂, 加添繼箱和擴大生產奠定基礎。頭兩次加脾要選擇用過1~ 2 年的優質褐色巢脾, 以后隨著新蜂陸續出房和氣溫逐日升高,則可采用新脾。加脾時, 對巢房過深的巢脾要用快刀將巢房適當割淺( 10~ 12 毫米為宜)。秋季最后一個主要蜜源即將結束時, 要逐步抽
出巢內多余空脾, 使脾上蜜蜂數量保持在8成以上或使蜂、脾相稱。秋季調整蜂巢時, 應把新脾和不適于越冬用的巢脾放到產卵區外, 以便將來提出。越冬蜂群內宜脾多于蜂, 如6框蜂用7~ 8 張脾, 7框蜂以上的蜂群則可加添繼箱越冬, 巢箱和繼箱各放8~ 9張脾。加繼箱越冬的蜂群, 要把飼料的三分之二放在繼箱內。長江以南
地區, 夏季酷熱、干旱、蜜粉源貧乏, 為使蜂群安全渡夏, 臨近越夏時應從蜂群內抽出多余巢脾, 保持蜂脾相稱, 并適當放大蜂路。
3更換老王
蜂群活動季節, 換王工作應隨時進行。春末夏初換王, 有利于控制自然分蜂、保持強群和提高蜂產品產量; 秋季換王, 有利于大量培育越冬適齡蜂和蜂群安全越冬, 能加速春季蜂群繁殖。在實際生產中, 蜂王的使用期限一般為1年, 少數優質蜂王可用2年。實際生產中不應等到某只蜂王產卵力明顯下降時才更換, 而是要有計劃地每年更換蜂場三分之二以上蜂王。對于新蜂王, 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產卵, 待其腹部膨大、行動穩健時才能誘入生產群, 產卵不整齊、子圈面積小的新蜂王應及時淘汰更換。
4雙王飼養
試驗表明, 早春繁殖用5框蜂起步的雙王群,補喂花粉, 經過60天左右群勢可達14框蜂以上,全年蜂蜜、王漿總產量可分別提高4616% 和36% 。雙王群飼養技術的關鍵在于: 第一, 根據蜜蜂個體發育特點, 每隔10 天檢查調整一次蜂群。第二, 流蜜期前7~ 10天對蜂王產卵加以控制, 流蜜期短(約10 天) 要控制到流蜜后期; 流蜜期長(約20天), 應在取蜜1~ 2次后才能酌情讓蜂王適當產卵。第三, 流蜜期生產王漿可用抽屜式采漿框代替傳統巢框式采漿框, 保證流蜜期多箱體蜂群照常生產王漿。第四, 越冬可用繼箱雙王群越冬。方法是將飼料放置在繼箱內, 將兩只蜂王同囚在貯王籠內, 用鉛絲吊放在繼箱中部的蜜脾兩側。生產實踐表明, 只要飼料充足, 蜂群就能安全越冬。
5病蟲防治
蜜蜂病害主要有囊狀幼蟲病、歐洲幼蟲病等。寄生蟲有大小寄生螨、枇杷虱、寄生蠅等。飼養管理上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及時抽出多余巢脾, 常年保持群勢密集。二是選用抗病害品種。三是每年更換巢脾、蜂王, 做到脾新、王新, 確保蜂群強健。四是勤清巢, 保持巢內相對干燥與潔凈, 每年至少換箱大清掃2 次, 并用開水沖洗消毒。
如果發現個別蜂群有囊狀幼蟲病時, 可抽出病脾更換新王。此外, 在非生產期可用少量中草藥調糖漿喂飼治療: 半枝蓮、杠板歸各30克, 加水煮沸過濾。取濾液, 按1:1 比例加入白糖, 配成藥液糖漿(可喂10框蜂), 每天一次, 連喂3次。
上一篇:淺議定地養蜂多創收的措施
下一篇:查看處女王,有哪些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