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因蜂群衰退現象的新進展㈠
2006年,美國東海岸的蜂農反映他們的蜂群大幅度下降,由于這些蜂群消失的嚴重性和特殊性,科學家稱這種現象為蜂群衰竭失調(CCD)。目前美國35個州的蜂農受到影響。最近的調查表明有一半的養蜂者遭遇了這種反常的嚴重蜂群損失。
蜂群損失是常有的事。但是,當前的丟失不同于以往,蜜蜂丟失主要是因蜜蜂無法回巢(這不是蜜蜂行為的典型特征);蜂群丟失的速度很快;蜂群丟失的數量很大;蜂群丟失的原因仍不清楚。
2007年3月,美國園藝與有機農業分委員會舉行聽證會討論當前的蜜蜂衰竭失調。國會的自然資源委員會分管漁業、野生動物和海洋的小組委員會也在2007年6月26日舉行聽證會來討論這一問題。國會農業分委員會主要討論的焦點為增加政府的研究投入和監控等政策問題;對蜂農提供技術支持和援助;拓寬農作物保險項目來滿足蜜蜂采集;采取一次性賠償損失的機制;改進美國農業部現行的運行計劃,以便更好地阻止野生物種的丟失和穩定野生物種數量;高度重視授粉昆蟲多樣性,維持野生和本土的授粉昆蟲種類;發展或改進現有的蜂農管理機制;加強對農藥的管理,防止濫用;恢復對養蜂者的營銷貸款計劃。
蜂群衰竭失調的范圍和現象
從2006年10月開始,隨著東海岸數目驚人的蜂群丟失和死亡消息的公布,一種新現象似乎開始出現。到2006年底,西海岸的蜂農也報道這一史無前例的蜂群丟失現象。目前研究人員對CCD的研究主要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蒙大納大學,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中心貝茲維爾蜜蜂實驗室以及賓夕法尼亞和佛羅里達的農業部門進行。更新的信息將發布到新澤西、馬里蘭、特拉華、賓夕法尼亞和西弗吉尼亞養蜂組織的中大西洋養蜂研究與推廣協會的網站。
先前的蜜蜂數量減少
蜂群丟失階情況并不少見。最近美國國家研究學會(NRC)大量報道蜜蜂丟失的起因是蜜蜂病害蟲,顯著下降的原因有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和氣管螨(Acarapis woodi)以及美洲幼蟲腐臭病(Paenibacillus larvae)。美國國家研究學會還報道蜂群丟失的其他原因,其中包括本土蜜蜂和外來蜜蜂之間的物種競爭,病原外溢效應,棲息地喪失,外來物種入侵造成蜜源植被減少,蜜蜂遺傳以及農藥等。螨害是近年來發生的事,上世紀80年代有兩次大規模的蜂群死亡,分別由狄斯瓦螨和氣管螨造成。1984年首次檢測到氣管螨;1987年首次報道狄斯瓦螨的危害。據報道,20世紀90年代中期狄斯瓦螨使大量野生蜜蜂死亡。螨蟲的寄生不僅對工蜂和雄蜂幼蟲有影響,而且還影響蜂王的繁殖能力。它與病毒的病原體聯合作用,如治療不及時通常會導致蜂群在初次感染后的六個月至兩年死亡。對于氣管螨寄生的影響知之甚少。美洲幼蟲腐臭病在20世紀40年代造成蜂群的驟減,而抗生素的應用和蜂群管理的加強使得該病得到控制。然而螨害和病菌的感染無疑提高蜂農的運營成本,例如購買殺螨劑或抗生素要加大投入,要花費勞力為蜂群治病。
類似與目前蜜蜂衰竭失調的現象在以前已有描述,嚴重的損失也有記錄。但迄今尚不清楚造成目前損失的因素與過去的是否相同,還是其他因素引起。中大西洋養蜂研究與推廣協會調查顯示,大型蜂場可能遭受比過去幾年更嚴重的蜂群損失,比2003。2004年北方蜂農遭受的越冬損失更嚴重。
最近降群丟失的調查
首次報道蜂群下降現象是在2006年11月中旬,當時賓夕法尼亞的蜂農在佛羅里達越冬飼養時發現情況。到2007年2月,其他幾個州的大型轉地蜂場也反映類似的慘重損失,蜂群損失30%~90%,有的甚至全場覆滅。幸存的蜂群喪失了生存能力,不再具有授粉或產蜜能力。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俄克拉荷馬和得克薩斯的轉地越冬蜂也難逃厄運。2007年2月下旬,中大西洋和太平洋東北部地區的一些較大規模的定地蜂場有超過50%蜂群損失。此類情況在加拿大的五個省、數個歐洲國家、南美洲和中美洲以及亞洲部分國家也有報道。
2007年3月,美國蜂場監控組織(AIA)對其15個成員州進行了一項調查,追蹤調查是從2006年9月到2007年3月。結果表明,在2006年至2007年冬季蜂農遭受的蜂群平均損失38%。如果這一數字具有代表性,那么美國240萬群蜂有65.1萬。87.5萬群在冬天死掉。大部分損失歸因于已知因素,約1/4的蜂農認為是蜂群衰竭失調所致。這項調查也表明超過半數蜂農稱55%的蜂群丟失是“嚴重的不正常損失”。相比之下,他們認為“正常損失”只占整個損失的16%。參與調查的蜂農描述階情形大約四分之一和蜂群衰竭失調有關。在蜜蜂管理過程中遇到類似蜂群衰竭失調造成蜂群45%的損失,這些主要因素中對蜂農影響最大的是病蟲害。
2007年3月,蜜蜂預警技術公司進行一項調查并公布了一些初步結果,超過40%被調查蜂農遭受“嚴重損失”,他們近60%的蜂群丟失,大部分丟失發生在2006年10月到2007年3月之間。大多數被調查的蜂農是小型經營者,飼養量不超過100群,平均每個蜂農損失不到10群蜂。對10個大規模的經營者(1000~10000群以上)調查顯示平均損失1800群。與其他的蜜蜂越冬丟失的調查評估相比較,這項調查揭示蜂群在2000年至2006年期間損失在30%左右,大部分是瓦蝸造成的。
群衰竭失調與先前蜂群丟失現象的不同之處
近期蜂群丟失與先前的不同之處包括:
一、蜂群損失主要是因蜜蜂不能歸巢引起(這不是蜜蜂行為的典型特征);
二、蜂群損失速度加快;
三、蜂群損失數量大;
四、蜂群損失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蜂群丟失現象起初被稱為“蜂群下降病”(Fall Dwindle Disease),因為它非同一般的蜂群下降,現已更名為“蜂群衰竭失調”(CCD)。首先,它不是季節性的,而是貫穿全年;其次,正常的下降是逐步減少、而蜂群衰竭失調則是驟減。第三,蜜蜂消失在其它方面的描述不同于近期蜂群衰竭失調;最后,疾病常和生物因素連在一起,但此現象還未鑒定出生物因素。
摘自《中國蜂業》2008(1)
1617上一篇:蜂群崩潰失調病(CCD)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