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病關節軟骨及軟骨下骨質退行性變。又稱骨關節炎。常累及操作多、負重大的關節,多在中老年才逐漸出現癥狀。病理改變為關節軟骨變性,負重區軟骨下骨質硬化,關節間隙狹窄,邊緣形成骨贅,骨贅脫落形成關節內游離體,晚期滑膜增生及變形。慢性損傷、姿勢不良及老齡都是致病因素。典型癥狀是晨起和久坐、久立時疼痛明顯,活動片刻即緩解,活動過多又覺不適。
骨關節病多表現為慢性迂延性發病,極少數表現為急性炎癥過程。此病多發生在頸椎、腰椎、膝關節、髖關節及手指,表現為關節創傷、痛風性關節炎、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1 關節疼痛
關節疼痛,多為鈍角,夜間跳痛,關節酸脹感和深部壓痛。多發生關節損傷后,勞累后或涼風后,膝關節病時表現為“休息痛”,即膝關節疼痛,甚至不能邁步,不下的行走疼痛仍然持續,膝關節活動多了,疼痛反而會減輕。這種“休息痛”往往被患者誤認為多活動會減輕疼痛,加重關節負荷。
2 關節腫脹
這種關節腫脹是因滑膜組織的無菌性炎癥使滑膜組織增生肥厚,炎癥滲出造成關節積液,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是關節軟組織腫脹和骨性肥大。
3 關節絞銷癥
即關節軟骨表面不光滑及骨質增生,受累關節在活動時即可聽到骨摩擦,甚至喀喀作響。膝關節滑膜覆蓋面較廣,組織多個滑囊,具有分泌液體、潤滑關節功能。如關節退變導致骨質增生,刺激滑膜組織炎性病變,節炎液分泌會增加,使膝關節腫脹,髕骨周圍的凹陷消失、變平,甚至隆起腫脹。因為關節軟骨退變,經常磨損失軟骨和骨破裂,脫落的骨片進入關節腔而形成關節內游離體,有時會導致關節卡住,一時動彈不得,在臨床上稱為“關節絞銷癥”。
4 影像學改變
X光平片對骨關節病的診斷最有價值,可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X光征象包括軟組織腫脹,關節間隙變窄,不對稱,軟骨下骨密度增高,囊性變,關節面不平整和骨贅形成。還可顯示關節內游離體,關節半脫位,畸形和對線不良等。CT和MRI對骨關節病也有很好診斷價值。
蜂療的治療方法
第一療程:蜂針(蜂毒)治療開始同時服用消炎鎮痛類藥物,如芬必得、扶達林、西樂藵等其中的任何一種,這些藥物是目前治療骨關節病很好的消炎、消腫、止痛有效方法之一,能有效控制炎癥。同時采用小劑量蜂毒治療,讓疾病與蜂毒初期適應性,讓患者樹立對蜂毒治療信心。
第二療程:經西藥消炎鎮痛治療20天,病情控制或達到緩解,機體對蜂毒適應性。第二療程可停用西藥,采用大劑量蜂螫或蜂毒穴位或肌注,連續治療20以上,停7天再進行第三、第四療程。
第三、第四療程:經上述治療,病情緩解或明顯好轉,機體朝著健康狀態恢復,再進行第三、第四療程,使蜂毒發揮治愈作用。
蜂毒用法與用量
蜂針療法:根據骨關節病部位、病情變化、患者體制等綜合因素考慮,選擇有效穴位進行蜂針治療。如相應夾脊穴、命門、腰陽關、腎俞、阿是穴等。膝關節病變采用附近穴位或圍攻療法蜂針治療。
蜂毒注射液:目前,市場上蜂毒注射液為每支2ml,每支含蜂毒0.5mg。初期治療應從小劑量開始,每次0.5ml穴位給藥,第一個療程一般為0.5~1.0mg/天。第二療程可增加劑量,最大劑量每次1.5mg蜂毒。隨著蜂毒量增加,療效會日見明顯,最終達到臨床治愈。